每當我們入睡時「夢」就會誕生,既真實也虛幻,有時在醒著的時刻出現一種既視感 (Déjà vu),對一個場景與事件有著很熟悉的感受,似乎早已經歷過。這是夢中的場景讓我們事先經歷,還是醒著的時刻才是虛幻的夢境?透過「夢」為靈感的創作始終是個很有趣的話題。
夢十九,因日常有著將夢記錄下來的習慣,於是夢境就成為了她創作的靈感起源。在今年(2025)四月開始了第一場《尼攸儂之夢》個展,將個人意念所思佐以文字與陶土的具象,揭開尼攸儂的故事;緊接著於十月,我們也將為尼攸儂延續第二場《醒著的河》展出。在展覽之前,我們先來認識「夢十九」本人。
關於夢十九
本名謝孟璇,高雄長大,台北成熟,師大語言所畢業。曾任職教育業,之後改投身翻譯領域,並在出版社擔任編輯與撰稿人。因緣際會再次接觸陶土,便專心從事創作。
攝影 / 夢十九
攝影 / 夢十九
當初因什麼機緣進入出版業?此經驗對你日後的創作與生活有什麼影響?
身為一個以閱讀為樂的人,成為自由譯者與文字工作者並不算太大意外。我經常獨自一人運作,時間頗有彈性,地點毋須受限;為了如期交稿,習慣自律上工,保持一定的進度與文字產出。
創作的生活說起來跟自由接案很像,撇開靈感或熱情什麼的不說,也要自律且專注的態度,不怕孤獨。與其說接案工作影響我,不如說我本就偏愛做事有一定的時間與規律,所以每天都會碰碰土,保持製作器物的手感。
什麼動機開始接觸陶土創作?
可能還是要用上命運兩個字吧...
小時候短暫接觸過陶土,不過當時沒有機會深耕,而是把更多力氣放在文字創作上;後來寫作的腳步終因諸多難關而歇下,但儘管如此,心底仍沒有放棄透過某種形式來自我表達。
某個偶然的下午,在家附近的陶藝工作室 「Kuwado」重新遇見了陶。當下我感受到自己內心有一團久違的火苗再次被點燃,整個人重返一個很根本又很熟悉的地方,不想再離開。高速的思考暫停了,想吶喊些什麼的迫切緩和了,平靜接管了時間與身心。那刻起我知道,啊,我找到了很貼合自己內在的創作媒材。
攝影 / 夢十九
創作上你會遇到什麼較難突破的瓶頸?
很多!好比關於拉坏。拉坏需要持之以恆,不然會失去手感,但過度了又容易受傷(復健科常客發言)。
又好比關於釉藥。釉藥神秘莫測,配釉要有科學家的實驗精神。至今我仍採取比較隨機的施釉方法。這麼做的風險很高,無法保證結果符合預期…
但我認為遇到挫折不是壞事,困難可能會帶來進步甚至突破。安逸的人是不會想創作的,總要有點心存不滿才行(?!)。
你最喜歡創作的型態是什麼呢?未來是否有可能結合其他媒材?
也許要分兩部分來說。手捏的部份,我很喜歡製作花器及造型泥塑。手捏的速度慢,可能性卻很寬廣。泥塑更慢,但能表達更豐富的主題;目睹形體在土中浮現,與它一起成為什麼的時光,讓我很快樂。
拉坏的話,最近偏愛製作中小型花器與燭台,偶爾換作日常器皿或自己愛用的茶道具,更新家中風景。
目前這階段我想繼續嘗試不同的土種,在質地上多著墨,視情況揉加其他材料。同時也在作陶時加入文字書寫,記錄內在的流動或意念的延伸。未來的話,希望我的陶與文字這兩種形式,能更融洽地一同呈現給大家。
攝影 / 夢十九
攝影 / 夢十九
品牌名稱中個「夢」字,是因為你很常作夢嗎?哪個夢境最讓你難忘?夢境是否曾啟發你創作?
是的,我時常作夢,基本上我把夢境當作大腦在不受監管時的修復遊戲,如果夢醒後還有印象,就立刻寫下來,把握細節,萃取出有意思的片段。我有一本私人筆記叫《以上都是夢》,偶爾自己翻著讀著,會咀嚼出類似短篇小說的滋味...
這裡有個很鮮明的夢可以跟大家分享(而且它到現在還不斷給我靈感):夢裡我以舊人身分回訪「不老村」,村裡的老人永遠是那些人;他們若離開村界再回來,年齡就會從老返小,最終變成學步的孩童。這個夢類似班傑明巴頓的故事,卻不僅止於此,它與尼攸儂的誕生有很深刻的連結。
關於新作《醒著的河》展覽中,「尼攸儂」(Neoneon)這名稱是怎麼來的?你又想傳達怎樣的世界觀?
「尼攸儂」是上次個展《尼攸儂之夢》的主角,它是我獨自發想的形象。它生自塵泥,一誕生便開始作夢,夢完即回歸大地。它們的生命實存就是夢的本身。《尼攸儂之夢》描繪了遺世獨立的生物與尼攸儂交會的景致,雙方各自生滅、互不排斥,形成某種和諧的牽繫。
基於尼攸儂生滅不定的特性,我自造了 Neoneon 這個名詞。「neo」源自希臘語 νέος (néos),意為「新的」、「初生的」。重疊兩個「neo」製造出韻律,一如尼攸儂反覆出現又消逝的狀態。
《醒著的河》是接續《尼攸儂之夢》的第二層勘探—潛入這個國境的我在想:尼攸儂既生而為夢,那它們都夢見了什麼?它們是否會夢見自己?
人身為有自我意識的動物,清醒時能思考、能記憶、能懷想未來,擁有所謂「自我」。但自我是像一座不停蛻變且疊加的岩層,還是更像一條流動不羈的河?對此我也沒有解答;我想藉由尼攸儂來回應這些提問,並開闢出一個心靈空間,讓靠近的人映照出獨自的感受。
攝影 / 夢十九
最喜歡的陶藝創作者或作品?
最近很喜歡在「純object」看到的三浦宏基《我的樂園》雕塑展,用色果敢,活力爆炸,富有童真與幽默。
同樣身為喜愛音樂的夢十九,
日常中最喜歡的音樂類型與推薦必聽專輯?
專注工作時,我會聽古典電子或爵士跨界等作品,例如 Jacob Pavek、Grandbrothers、Nils Frahm。這類音樂讓人「登出現實」,與生活中瑣碎的喜怒哀樂保持距離。
若想情緒流動大一些,就改聽風情滿滿的日本老歌、獨立樂團、抒情搖滾、電影原聲帶。Fujii Kaze 的每一張,齊藤哲夫,落日飛車,Sunny Day Service,《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創作《尼攸儂之夢》時我的必聽專輯中有一張是 Yann Tiersen 的《All》,它一直佔據著我的常播清單。
攝影 / 夢十九
對未來創作與生活有什麼規劃?
首先還是希望能快點擁有自己的窯(以下省略五百字為什麼窯很重要)。其次是想持續在尼攸儂的國境裡探索、玩耍。心有餘力的話,要製作出更多美好的生活器物,好好照顧自己與他人的生活;也期待有合適的駐村機會,拓展創作的視野。
但若只以一句話總結,我希望能穩定地發表作品,因為對我而言,藝術就是無盡的表達,所以能產出作品,在更多地方與更多人相遇,就再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