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目蝦,我們目䖳"
@ahmedalkoka
早在春秋時代,我們的先民就開始在品嘗水母料理。
水母是種「有智識,無頭目處所,故不知避人」的生物,
好在有機靈的蝦子,每次只要看到人就會倉皇逃走,水母也就跟著沉到水中。
吳濁流在<水月(日文クラゲ)>裡將自己比喻成水母:一個受過中等教育的客家人在1930年代末日本人的壓榨之下,無論怎樣想要有一展長才的機會,都使得他有志卻不能申,有苦卻不能說,只能一輩子都是在做農場雇員的工作。這些不斷努力膨脹、漂浮著的奮鬥過程,在日本人眼中卻永遠只能是低等生物,永遠都改變不了的宿命。
這些一直以來都被敘述成「隨遇而安載浮載沉的簡單生物」,卻有一種「殺了我,仍有千千萬萬個我」的概念。它們繁殖力驚人,在小孩期的水螅型就可以無性分裂,到了大人期的水母型也可以正常有性生殖;結果一個不小心的氣溫改變讓海灘變成了水母塚,這個逆襲直到今天紛紛有了新的解決方法!
(出自https://www.facebook.com/WCH2016/)
在台灣,屏東美和科技大學與屏東海生館共同研究,發現一種仙后水母的萃取液,對人類皮膚上皮細胞、人類纖維母細胞有幫助增生的能力,尤其纖維母細胞是產生膠原蛋白的細胞,纖維母細胞的增生可以提供皮膚彈性。
這些仙后水母在充足的陽光下相當容易繁殖,過去在經濟價值上多以商業觀賞用,這些無毒的自然原料除了幫海生館解決了產量過剩的問題,又讓水母又多了一個新的經濟價值。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荷蘭的Charlotte van Alem也注意到,這些被打上岸邊的水母屍體經過加工後,可以變成有機材料,替代一些塑膠製品,並且保有彈性,效果可比擬現在的橡膠、羊皮紙,以及皮革紋理,而且還防水! 與其讓這些生物在沙灘上被分解浪費掉,何不試著讓它們做點甚麼呢?
賦予水母重生的新價值 VS 為求新而殺戮的快時尚
於是Charlotte van Alem找了Liesel Swart 和 Aurélia Diemer,利用水母材質共同開發一款鞋產品,其概念源自於塑膠防水鞋,穿起來就如同一般的皮革鞋一般的沒有兩樣;他們用了兩種不同的表面處理方式來疊加,試圖找出更好穿的配方以及鞋型結構;而這個創新的產品,目前也在荷蘭的拉德博德奈美亨大學(Radboud University)的入口大廳展出。
(出自https://charlottevanalem.com/)
本草綱目形容水母「人因割取之,浸以石灰、礬水,去其血汁,其色遂白。其最厚者,謂之蛇頭,味更勝,生熟皆可食。」而今,感謝這些才子佳人們,讓我們又可以與這些水母們共同開心相處好一陣子;是為「人因採集之,予以清潔、烘乾,變其結構,其色可染。其最經濟者,謂之跨界,性價比更勝,世人皆可用!」
本篇由魚眼提供,由http://folkeddies.tumblr.com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