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東京氣溫回暖,滿開櫻花遍佈日本各地區,又到了一年一度賞花祭!而當沈醉在櫻花道美景的同時,您是否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何我們一想到櫻花就想到日本,一想到日本就想到櫻花呢?今天不介紹櫻花景點,而是想探討到底這種現象是如何烙印在我們腦海中的呢?
多種植於河道旁的櫻花樹,上:千鳥ヶ淵,中:北之丸公園,下:目黑川櫻花道
讓我們先來想想為何日本這麼多櫻花樹,且櫻花樹都是沿著河岸種植呢?如目黒川、神田川、石神井川、江戸川、荒川、隅田川、多摩川等知名河岸景點。根據日本警視廳警備部災害對策課在官方Twitter解釋到,先人將櫻花沿河堤種植是為了讓多點人來賞花,可自然地將河堤土壤踩硬,以減少大雨時造成的土壤沖刷。因此種植櫻花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基於安全理由,雖然以目前技術來說,完全不用擔心大雨造成的土壤沖刷,但沿河岸種樹的作法卻流傳至今。
日本警視廳警備部災害對策課官方Twitter提到櫻花大多沿河川種植的原因
”Form follows Function”
讓我想到19世紀由芝加哥學派建築大師『路易斯. 蘇利文』所提出的”形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理論,強調型態隨著機能需要而設計或改變,在設計規劃開始時由機能性為出發點(為了使土變硬),才產生”形”(種植樹木吸引人潮來踩土),其理論也與最初種植櫻花樹的起因不謀而合。
回到櫻花來看,最先是為了吸引人潮來將土壤踩硬,而種植樹木為出發點,再經過櫻花文化由皇室貴族興起的賞花活動,漸漸的深入當地人生活行為的習慣而產生出庶民文化,發展至現代則是推出各種商品輸出國際,造成各國觀光客為之瘋狂的櫻花祭。簡單整理成為著名景點的順序為以下,其中過程可能會同步交互進行:
由機能和文化出發 > 當地人日常生活行為 > 衍生商品輸出(品牌)> 完善景點周邊
1.機能和文化
台灣的歷史雖然沒有日本歷史長久,且每次的改朝換代都造成部分的文化斷層,因此由機能及文化面連結較弱,但也造就了我們多元文化的特色,需要更多人認同屬於台灣這片土地的文化。例如台灣天燈文化由原本的祈福活動成為了重要的文化資產。而日本的櫻花也與文化和宗教相關,最初被作為占卜當年稻作收成的儀式,賞花時會在樹下擺放清酒等貢品,賞花占卜同時也享用美食,並祈求豐收。
櫻花與文化和宗教息息相關,多出現於神社寺廟周圍
2.日常生活行為
這個步驟我認為也是重要關鍵,畢竟連當地人自己都不來的地方,又有什麼理由叫各地遊客來觀光呢?而庶民生活行為則可能由機能和文化衍生而來,也有可能後來才被創造出來,如賞櫻原本也只限於皇室或權貴間的活動,至江戶時代才真正成為庶民活動。而某些地方可能原本沒有任何富歷史意義的活動,但可藉由政府或企業的推動來達到目的。例如台中近年來開始每年舉辦爵士音樂節,讓市民現在一想到爵士音樂節就想到要去勤美綠園道,至今已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這也算是生活行為與文化相輔相成的例子。
日本隨處可見的櫻花樹(圖為地鐵站出口)
賞櫻流傳至今也發展出加入燈光效果的"夜櫻"
3.品牌打造
有了前面兩個步驟後可用品牌經營模式,並與各領域公司或團體合作推出具體的商品或表演,並整體設計規劃出品牌識別(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透過社群媒體讓品牌概念深深烙印在民眾腦中。在日本更是隨處可見用櫻花為概念設計的周邊商品,各店家也會在這時期推出限定款來吸引消費者購買。台灣如近期台中綠川的河岸品牌打造是個各界合作品牌打造不錯的例子。
在日本隨處可見用櫻花為概念設計的周邊,上:柵欄,中:人孔蓋,下:櫻花蛋糕
4.完善景區周邊
隨著品牌打造建立起後,為因應日漸增多的遊客,需加強景點周邊的環境、交通路線等以及其可逛的配套行程,而不是只逛完單一景點就結束了。這部份有點像是藝文特區的概念,結合附近相關店家,打造為一個聚落概念,讓遊客可逛上一整天時間~
結語
綜合以上要成為一個遊客為之瘋狂的著名景區,個人認為少不了其中一項,且需循序漸進。因此當美景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地人看著外頭再平常不過的風景,但在各地遊客眼裡,這裡就是最令人嚮往的生活了。現在正是櫻花滿開的時候,我怎麼不知不覺又想再去看一次櫻花了呢!疑!?
參考資料
警視庁警備部災害対策課官方twitter:https://twitter.com/MPD_bousai/status/97840677161305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