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化》穿越時空的南洋海上行者-Bangca

很多去過南海國家的人應該都非常熟悉這種交通工具,大家俗稱的螃蟹船,英文名為Bangca 或outrigger canoe,是否有發現它的發音(Bangca)跟台灣某個地名很像呢?猜猜看吧?

沒錯,其發音正是與台灣萬華的古地名"艋舺"(Bangka)是一樣的,艋舺為平埔族小船和所謂邊架艇獨木舟的聚集地,可說自古以來螃蟹船就在南島語族中被使用了,也證明了早期台灣就已經與南島地區有頻繁的往來。

螃蟹船正式點的叫法為「舷外支架獨木舟」

單體長度大約 1-3 公尺的獨木舟,兩側往外架設了支架,延長了船身的寬度讓接觸水的面積增大,利於船隻平衡並增加穩固性,且避免強風來襲時造成船身翻覆。而延長船身的材料不僅沒有增加很多製船的成本,也沒讓船身重量增加太多,維持原本獨木舟輕巧敏捷的特性,無需用很大的動力去推動船隻,只配置了一顆簡單的馬達作為它的動力,有些甚至還只用划槳的方式前進。

乘船那天,船夫握著長長的竹子,讓船身往移動,漸漸駛離停泊點,別於一般海港的印象,不是深黑的海港而是清透見底的岸邊,這也是螃蟹船本身的優勢,不需要很深的吃水點,就能停靠在淺淺的岸邊。

離了岸邊有段距離,還不見船隻有發動的聲響,我想該不會要靠那根長長的竹子這樣滑動到另一個小島上吧?但事實證明我想太多了,另一個船夫在船身的小小空間裡開始猛力拉動馬達,我開始後悔剛剛嫌慢的心情,那震耳欲聾的引擎聲,在這裡我終於發現它的一點劣勢。

回程時吹著海風,想起在已開發中國家大多都是使用動力小艇,或加裝螺旋槳的船隻,用著加工後的石油推進,並造成海龜被螺旋槳打到殼破裂,或是海洋生物莫名的捲入其中,一個不小心就葬送在人類的方便裡。聽著一旁的它木筏拍打海浪的聲音,伴隨著轟隆隆的馬達聲,這些聲音對此刻的我來說卻是如此的寂靜,望著船筏,我在想如果不夠安全,那些海豚也不會接近,抱著有點矛盾的心理,也許這一刻便是人類跟這片海洋最美好的平衡了吧。

在平靜水上才能看到的獨木舟,在南海的領域裡卻是叱咤風雲的海上行者,到處都能看見它的蹤跡,在當地是很利民又便捷的交通工具,而最重要的是船隻都是用當地的自然資源所製成,對於海洋環境的那份尊敬在這裡就顯而易見呢。

版權聲明:本篇轉自RUYU編輯後再發表

廣告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