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這張約1980年代的照片說起,圖中是1960年代或是更早的建築,可見當時建築多保留日治時期的建築元素,民風樸實,巷弄街坊相當整齊且寧靜。在《空間詩學》這本書中,巴舍拉認為空間並非填充物體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他說:「在家屋和宇宙之間,這種動態的對峙當中,我們已經遠離了任何單純的幾何學形式的參考架構。被我們所體驗到的家屋,並不是一個遲鈍的盒子,被居住過的空間實已超越了幾何學的空間。」這裡說的有點玄了,簡而言之,可以說建築學是基於居住者的意識所形成的。因此,受時空背景影響,日治時期之後,可見當時建物多為日式矮房。近代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iser)也曾說:「建築是人類生活之容器」。由此可見,建築遷就生活型態,生活影響建築形式,兩者環環相扣,息息相關。
於1990年代左右,四周築起高樓,遮蔽了中間棟房內的天然採光,也阻隔了住宅內的空氣品質,也反應當時政府較少有相關的規章來制定建物。依內政部建研2004年所增設訂定的綠建築標章指標中,”室內環境指標”與健康有直接的關聯,包含室內環境的隔音、採光、通風換氣、室內裝修、室內空氣品質...等,為影響居住健康與舒適環境因素。此次裝修主要就針對光線及原住宅隔間多,空氣不流通的問題以及室內裝修做改善,以下將分為採光、通風及室內風格來說明。
1.採光 此住宅因四周高樓且住宅進深過大,使住房成狹長形,距離門窗較遠的室內空間自然光線不足。如果將狹長空間分隔,則分隔出的一部分房間就成為無天然光的黑房間。而黑房間將不適合居住,因此有兩種解決辦法:
a.將黑房間用於次要的生活功能和設施安置,如儲藏室、走道等,用人工照明來彌補天然採光的不足。此案例因住宅空間狹小,無多餘空間可運用,因此不考慮此方案。
b.在住宅內部建造內天井,將光線不足的房間佈置於內天井四周,通過天井來解決採光、通風不足的問題。此案例則充分利用這個概念,將住宅中央開天井,且樓梯設計為ㄇ型式,使光線可直接照進一樓和室空間,並且和室與客廳、廚房三空間用推門與竹簾區隔,屬開放式設計,令光線可完全穿透住宅中段,解決原住宅一樓陰暗問題。
圖 / 天井採光
圖/ 天井加上ㄇ形式設計樓梯,光線可直接灑進一樓空間
圖 / 天井光線由三樓穿透至一樓示意圖
解決了光線問題,但室內天井住宅也存在其他問題,這點需特別考慮到,如廚房串味、傳聲、干擾大...等。此案例解決方案是在和室與餐廳中安裝白色布簾,一方面減少廚房串味,另一方面可作為小型投影布幕,充分運用和室多功能空間;而傳聲干擾因住宅居住者皆為家人,因此較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總之,構成生物體的三元素陽光、空氣、水份,光線還是最重要的阿!!
2.通風 原住宅室內隔間多,空氣對流不佳,因此將原有的隔間拆除,改善後一樓以開放空間為主,使空氣可由正門通到後門。在熱傳學中,對流被分為自然對流與強制對流。自然對流是指在流體之間僅有溫度差存在時發生的運動,例如,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因為熱空氣密度較冷空氣小所以會上升,反之冷空氣密度較熱空氣大所以會下降)。因此夏天時熱空氣由和室往天井上升,並藉由三樓空氣對流將熱氣導出戶外,形成室內自然對流,解決住宅通風不良問題。因此,目前1F沒有安裝空調系統,在炎熱夏日時,完全靠電風扇和自然對流來達到降溫效果,去年七八月夏天電費帳單與之前電費,節省了將近一半(1F原來約500-600NT,改裝後300NT,2F、3F因為寢室,所以沒太大差異)。
3.室內裝修 台灣早期經歷荷西時期的歐式堡壘建築、再到明鄭、清治時期的閩南建築和客家建築等,近代受日治時期的日式建築影響,各民族融合風格各異,形成多元的建築形式,而由日治時期延伸的日式建築風格,至今仍深受影響日式建築風格影響。恰巧家人也喜歡恬靜舒適的居住環境,因此風格設定就以日式極簡元素來呈現,以下依依介紹裝修細節如何呈現出此風格。
3.1門口:
圖 / 自製門牌,木板切割並噴漆
圖 / 夜晚門口壁燈打在門牌上
圖 / 電錶與電線收納,使用隔柵修飾
圖 / 門口庭院放置植栽
圖 / 玄關前庭院天井,自然光可直接灑進庭院
3.2 室內一樓
圖 / 一樓打通,使整體為開放空間,必要時和室門和捲簾拉下可作空間區隔。
3.3 二、三樓
圖 / 陽台一景,用枯枝裝飾,強化日式庭園枯山水意象
圖 / 臥室:衣櫥採用頂天立地設計,增加使用空間,上方可堆較少使用的雜物。中間其實可以增加修飾線,但費用可能會提高!
圖 / 3F衛浴間同建築外觀,採用素色牆面與地板
圖 / 書櫃黑白跳色減少壓迫感
綜合以上特點,想要打造現代日式風格元素分為幾項:
a. 俐落的線條加上低飽和度與黑、白、木質顏色,貫徹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司·凡·得羅的名言"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概念。
b. 木、格柵這些都是日式風格中基本元素,常用於區隔空間或遮蔽物件
c. 可規劃一間和室空間,並可作為具靈活性的多功能空間用,此案例和室可用於樓梯收納空間、電腦房、休息室、客廳擴充空間、甚至可改裝為視聽視或孝親房或客房。
完工後有感而發 如 何在生活型態與空間規劃中取得平衡點是設計師的職責,設計師根據使用者習慣設計空間的機能,如冰箱、洗手臺、瓦斯爐與餐桌間的距離或是髒衣籃、浴室、洗衣 機與晒衣間的距離等生活中的”流程",都是需要被考慮的。而好的空間規劃也需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支持,兩者相輔相成,而完工後發現使用者的壞習慣依然不會 隨著居住環境而改變,例:家父還是習慣回家後將襪子丟在地上!?(雖說家醜不能外揚,但還是說了)So...除了外觀上和機能上的設計外,我想人類行為上 的改變還是需要時間來潛移默化的!
參考文獻: 智庫百科,住宅進深:http://wiki.mbalib.com/zh-tw/住宅进深 維基百科,對流:http://zh.wikipedia.org/wiki/對流